石榴籽计划

时间:2020-08-10 来源:总局教育培训基地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很多人不学汉语、不识汉字、不懂普通话”,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这是深度贫困的主要成因之一。随着推普脱贫攻坚行动深入开展,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即普通话推广普及情况得到逐步改善。2019年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专题调研脱贫攻坚时,针对当地语言教育情况专门表扬,“孩子们都说普通话,这说明教育规范了。”全国政协汪洋主席在新疆调研时强调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持续深化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但仍需看到,目前我国大约还有20%多约3亿人口不能用普通话交流,尤其在边疆、民族地区,情况更为严峻。扶贫必先扶智(志),扶智(志)首重通语。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要求,2016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播音指导海霞联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播音主持教育培训基地,组织发起并实施旨在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石榴籽计划”: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手段,以促进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为核心,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实践普通话精准扶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中文国际化有效途径。

学习、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2019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根本是增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多元一体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语言相通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地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前提。2017年3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大力提高普通话的普及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文化建设提供强助力,为打赢全面小康攻坚战奠定良好基础。”无法用普通话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已经成为阻碍个人脱贫致富、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甚至影响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因素。

实施“石榴籽计划”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国边境地区中少数民族人口近一半,有30多个民族与周边国家同一民族毗邻而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普遍偏低。基于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文化环境和重大的国防意义,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其中民族地区开展实施“石榴籽计划”,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对外辐射力。

“石榴籽计划”得到了全国政协、教育部、国家民委、国资委、证监会、国务院扶贫办、广电总局等部委的充分肯定、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计划实施以来,务实笃行,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底,“石榴籽计划”已为14个民族地区30000余名孩子,送去51000套图书;开展了3535人次,347.5小时的培训、咨询和大型幼儿语言活动的策划及实施;组织研发、录制了《幼儿普通话365句》、《诗词吟诵》、《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海之声》系列有声语言读物;连续3年组织举办“少年中国说”少年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展演活动,吸引汉、满、蒙、回、藏、维吾尔、哈萨克、羌、壮、黎等10多个民族的数十万名少年儿童参与,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年10月12日,海霞委员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介绍“石榴籽计划”成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同志给予“石榴籽计划”高度评价。